细数“黑历史”,美国屡曝监听丑闻警示全球_世界滚动

时间:2023-04-22 19:40:50    来源:新民晚报

美国对全球实施大规模、无差别监控窃密凸显霸权本质。

近日,美国五角大楼因机密文件泄露事件再次站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深度介入俄乌冲突、暗中监控韩国等所谓的“亲密盟友”……如若这些事件属实,这起“泄密门”事件将成为美国破坏他国安全、制造全球动荡的又一例证。


(资料图片)

美国监听全球都有哪些“黑历史”?监听行径暴露了美国怎样的心态?而这些事件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与思考?

大规模监控全球的“惯犯”

美国是大规模监控全球的“惯犯”,监视他国的做法可追溯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政府的监控规模就高达每周国际电报35万条、国际电话2.5万通,每封途经美国的信件都会被拆开仔细审查。二战结束后,美政府通过“黑室”(美国国家安全局前身)的“三叶草”和“尖塔”项目,组织通信企业监控国际通信往来。直至1971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文件被盗,才揭露了美国不受法律约束、严重滥用监控的行为。

美国五角大楼。图源:GJ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以反恐为名通过了《爱国者法案》,直接授予总统更大权力,并大规模实施监控监视计划。而后,美国又颁布了《保护美国法案》和《外国情报监控法》修正案,取消了监视外国目标需要获得授权的规定。1994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麦康纳在国会听证会上明确承认,网络窃密是国家安全局的“头等要务”。2013年,“斯诺登事件”详细揭露了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运行的监视帝国,其“棱镜计划”监控了全球数十个国家超过10亿用户的网络和电话通信。随着智能手机、电子眼、无人机的普及,美国政府如今通过软硬件技术实施各类监控的行为更为频繁。据德媒统计,美国平均每天监控200万个法国通信、1亿多个德国通信。

美国实施大规模监控屡被曝光,却未有收敛。2010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曾向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报告过对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监控活动,奥巴马指示该机构继续实施监控。2013年,“斯诺登事件”引发全球哗然后,奥巴马政府为监控项目辩护称,“对隐私的适当侵犯”是“值得我们做的”,更抛出网络监视的目标是住在国外的外国人而非美国人的歧视性逻辑。2021年,丹麦媒体曝光的“监听门”,发现美仍通过私下与丹麦情报部门的合作继续对盟友进行监控。近期,“泄密门”事件曝光后,拜登政府也如前任般,没有对大规模监控滥用进行反思和整改,反而试图安抚情报界高层,向他们承诺美国政府致力于保护情报。

美国实施监控霸权,却常常污蔑别国。2020年,360公司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使用网络攻击武器“穹窿7”,从2008年9月到2019年6月,持续对中国政府机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石油行业、大型互联网公司等实施网络攻击。2021年,美媒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入侵华为公司的设备,并制定了秘密网络攻击计划“击杀巨人”,对华为在中国的电信设施实施网络窃密。然而,美国政府却反过来不断游说其他国家,称“华为制造的设备特别是5G网络建设威胁信息安全”。

此外,美国议员还一边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指责TikTok大规模窃取用户数据,一边考虑要求谷歌、脸书母公司Meta、苹果等企业在设备或软件中“开后门”,以便针对海外非美国公民开展不受限制的监控。“泄密门”事件曝光后,美媒仍倒打一耙,反过来炒作中国气象无人飞艇,称中国的无人飞艇搭载先进侦察设备,企图混淆视听。

美维护霸权地位的工具

美国对全球实施大规模、无差别监控窃密凸显霸权本质。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提及“斯诺登事件”时,称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负有特殊责任”。“泄密门”事件中美国广泛窃取他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研判和抉择,顺应了美国政府一贯的逻辑。

美国凭借技术优势窃取监控他国政要、关键人物的政策倾向,追踪民众思想动态,为其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而美国也将此行为视为一种全球竞争战略资源和维护霸主地位的工具。

与此同时,美国还试图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家入伙,在“五眼联盟”情报共享基础上,与以色列、日本、韩国、墨西哥、德国、丹麦等国建立了特殊的情报关系,给监控披上了“国际合作”的外衣,用所谓的“共同利益”掩盖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建立排他性“小圈子”巩固其监控霸权和监控特权,将本国权力渗透到全球各国的政府和民众中。

这种不断为非法监控窃密掩护和辩护,暴露出美国政客对“自由民主”价值观表里不一。

在监控对手或敌对国家的同时,也不放过盟友的做法,暴露出美国追求“绝对安全”和“绝对收益”自私心态。

在经济领域,美国还利用监控搞不正当竞争,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原则。2020年,欧洲法院因美国数据保护不达标裁定欧盟-美国“隐私盾”协议无效,而此前有约5300家美国企业曾享受过该协议传输距离数据带来的商业便利。

不利他国维护国家安全

美国监控全球的行为被接连曝光,给我们的警示是:

被曝光的机密文件显示,美国监听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与其他联合国官员的对话。图源:GJ

其一,美监控行为或更具进攻性和破坏性。业内人士普遍对“泄密门”所曝光的监控行为并不感到特别意外,泄密无非是证实了他们的猜测。可以想象“泄密门”风波后,美情报部门还将继续开展全球大规模监控窃密行动。鉴于当前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美恐将一边炒作网络安全、领空安全、海洋安全等涉我利益的议题,一边拉拢传统盟友和周边盟伴国家加大对我监控窃密力度,服务维护其霸权地位的地缘政治目标。此外,也不排除未来美将采取发动破坏性网络攻击、建设网络武器库等手段进一步升级“监控霸权”。这将对我维护国家安全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其二,美利用情报优势,打造“监控小圈子”。与以往曝光的监控丑闻不同,“泄密门”并未在美国国内和盟伴国家间掀起太大的舆论浪潮。被美方监控的韩国、乌克兰政府也未如法德等欧洲国家一般做出强烈抗议,反而在第一时间为美辩护,否认被监听,不愿该事件影响双边关系。这不仅反映出部分国家缺乏挑战美国霸权行为的意愿和能力,还显示出美国不断扩大“监控小圈子”的潜在能力。未来,美国或可构建更为立体和复杂的情报网络,以“五眼联盟”为基础,与欧洲盟友、印太盟伴开展不同层级和领域的情报共享。

其三,新媒体成为情报信息往来的重要传播载体。据悉,“泄密门”事件最先曝光在一个名为Discord的视频游戏聊天平台上,一位游戏用户因俄乌冲突与其他玩家争辩了几句后,就附上了关于俄乌问题的10份文件,其中一些文件还带有“绝密”标记。文件遭泄露几个星期后,被社交媒体转载和媒体广泛报道后,才引发美官员警觉。新媒体平台具有去中心化、用户身份私密、传播迅速、不易被政府部门发现等特点,一些小众媒体平台可能成为情报信息往来的新途径,值得相关部门预警防范。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徐晏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 深海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