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之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怀安县第十屯村,为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三河汇合之处,曾谓之“会河堡”。
这里,自古也是屯兵之所,是历史上金元“会河堡大战”之地。
走进第十屯,在潺潺河水和清脆鸟鸣的合奏中,听着古老的传说,洋河之源渐渐在我们眼前清晰起来。
三河汇聚 一半浑浊一半清
地处怀安县柴沟堡镇的第十屯村,是洋河从内蒙古、山西流经张家口区域的第一站,为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三河汇合之处,一半浑浊、一半清澈的河水同流一河逐渐相融,甚是奇特。看着这三河汇合之处,我们心里一阵莫名激动。
“从北边流过的这条河,是东洋河。”同行的当地向导徐正成,指着其中一条较为清澈的河流,向采访团讲述。东洋河,古称于延水,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四房顶村,昭哈岭之东,源头称五股泉河,东南流经内蒙古兴和县境内称二道河,亦称后河。流到张家口尚义县牛家营子始称东洋河,经桃平出尚义县境,至怀安境内,成了怀安县和万全区的界河。其中,在怀安县西北万丈崖入境,流经东洋河村、新坝房村、西沙洼村至第十屯村北汇入洋河。
“南边的这条河,我们当地人称之为大洋河,是西洋河和南洋河汇成的一条河。这两条汇聚的河流和刚介绍的东洋河一起汇成洋河。”徐正成说,西洋河发源于内蒙古兴和县西州村,汇合山西省天镇县北诸水,东流至平远堡入怀安县境西洋河村。东流首经西洋河水库,出库流经10多个村子,由南忻屯转东北向,于第十屯村北汇入洋河。南洋河,古名雁门水、阳门水。上游为白登河和黑水河,向东北流贯天镇县入怀安县域西部经两山间入境,经李信屯,又东北流经田家庄、黄榆沟、西湾堡、张家场、水闸屯,更名石咀河。至南河台铺之东北出山,又东北流经李家窑西至会河口与东、西洋河汇合。
当年的会河堡,恰为三河汇合处,是当之无愧的“三河汇合之堡”。
金戈铁马 元金大战会河堡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寻找源头,也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怀安县志》记载: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121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再次南下攻金。败金军于会河川中部(今南忻屯至第十屯一带)。败退至会河堡(今第十屯村北)被元兵围击,全军覆灭。
时光倒回到金元时期,具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金元会河堡大战悄然拉开序幕,史称“会河川之战”。元军以10万的少数兵力,重创金兵40万大军,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决定了金国的败亡。
第十屯村,在古代是屯兵之地,因序列为十,故称第十屯。屯垦戍边是历代政府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屯垦是驻扎下来开垦荒地的意思,而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农业生产,繁荣了地方经济,巩固了边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由于张家口地处塞北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辽金时期开始,这里的战事就连绵不断,到了明代,作为长城“九边”重要地段的宣府、大同“两边”最为重要。于是,洋河两岸一次修筑了10个村屯。
一条河流 世代守护心相连
潺潺的洋河水,日夜向东,流经宣化、下花园,与桑干河在怀来县桑园镇夹河村汇成永定河,最终流入官厅水库。一条河水,将怀安和怀来串联了起来,也将两个地方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在怀安县洋河两岸,有3个移民村。这3个村庄是当时为修建官厅水库,怀来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举家搬迁到这里的。
在紧邻洋河的三合屯村,农家门前的花卉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淡淡的泥土味,浓浓的花草香,充溢着乡间每一个角落。村民家里有海棠树、苹果树、李子树……农闲的村民们个个说着怀来话。如果不是同行的向导和记者团讲述搬迁村的故事,眼前的情景仿佛到了怀来的某个村庄。
今年86岁的贾保财老人至今乡音未改,他告诉我们,当时他随父母从怀来县十营村搬迁过来,只有17岁。除了他们村,当时搬迁的整村还有下八营村和十七营村,所以这个搬迁村的名字叫三合屯。举家搬迁,除去必备的生活用品,一些农具和家具也随着他们一同搬了过来,至今他家还保留着老式的红柜和板凳……贾保财说,只要看到这些,故乡怀来就在眼前……
在三合屯,不仅能听到怀来方言,还能吃到正宗的西八里紫皮大蒜。三合屯村种植大蒜历史已有多年,村民张有江是村里第一批大蒜种植户,他告诉记者,10多年前,自己就有了种植大蒜的想法,从一开始的试种,到现在成规模种植,并带动全村10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大蒜已成为当地村民扩宽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
当蜿蜒的洋河与日出相伴,感受岸边吹起的微风,在这里开启美好的一天;当蜿蜒的洋河与日落相伴,美丽的清澈洋河洒满金光,美丽的让人流连忘返……(记者 吕慧 管建霖 陈嘉 北京日报记者 聂忠华 杨绪军 通讯员 高景山 刘芸含 摄影 和颖)
编辑:李雅雯